第二页
培养模式
-
“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以材料科学作为学科基础,以成型理论与技术作为特色发展方向。在“互联网+”背景下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首先将专业知识深入融合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人格上去。在创新思维培养训练上,主体对象就是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将新材料与生活衔接起来,例如电气石保健服装或设计一种新的机构实现某种特殊功能。传统材料成型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上要通过课内外结合培养,不但要有理论上的基础,更要能够创新于实践中、生活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意识,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创新知识方面要大量摄取新的成型技术和手段,如3D打印、喷射成形等教科书上提及不多的技术。
创新能力需要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各类竞赛和校内外创新平台进行锻炼,同时还要给予学生跨专业学习的机会、参加各类科研竞赛的锻炼以及科技园的孵化经历,培养创新人格。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提出了三条路径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第一,建立“实训+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以课程内实验和设计为理论知识铺垫,结合“新工科”的培养特点,分别从小组工程实训和学科内竞赛两方面进行卓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充分联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习内容,加强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竞赛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第二,与校外“工程实训”平台相对接的课程内实验内容创新与改革。针对校外工程实训基地的需求,对部分小组工程实训和学科竞赛的学生进行课程内实验改革,在本专业课程内实验基础上增加工程背景较强的实验项目,并严格把关和审核实验过程与实验报告,为工程实训和竞赛奠定基础。第三,完善和健全了校内学科竞赛活动的组织机制。在大二和大三学生当中有效组织校内学科竞赛平台,完善的组织过程与评价机制,以充分竞选出参加全国竞赛的学生,并在竞赛过程中强调群众性和参与度,强化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以达到系列化、届次化,扩大影响力,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利用学科校内平台,结合指导教师课题开展科学研究。要求本科生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能够完成文献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实验方案及方法设计、数据记录与处理、研究结论与讨论;实物作品图片、项目实施过程图片等资料。然后根据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将创新创业课程与材料学科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贯穿于整个学生培养全过程。同时学生可以进一步选修SYB、KAB等创新创业培训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站在专业的视野能够深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通过构建一个集“材料信息门户与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平台,形成以“材料科学网”、“材料科学与工程微信公众号”、“材料科学网官方微博”三大平台为中心的品牌矩阵,为广大材料相关人士提供资讯阅读、人才招聘、供需对接、考研交流、宣传推广等服务,极大方便材料人接收全面、综合、专业的资讯,获取准确的所需服务,这些可以打通材料上下游,改变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同时打造“微结构大赛”、“材友互识”、“8分钟学术”、“天生我材”等品牌活动,开启了“互联网+”专业的创业道路探索。
-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以生成技术与流程为主线,校企联合确立实验区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制定培养方案,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并编写相关教材,实现理论和实践内容在课堂上深度融合,企业现场教学中升华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领会,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企业,吸引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结合现代铸造企业的生产流程,重新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适应行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标准,增加企业现场教学、综合实验、创新实践等环节。同时,还将把学科竞赛、学术活动、创业创新等作为第二课堂的必要内容明确地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实现本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2)加强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搭建多平台、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平台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搭建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桥梁,强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相结合,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工程实训平台,促进学科和科研的发展,更好地反哺教学,与专业发展相互支撑。学生通过去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参与实习、实训教学,深入生产现场,掌握工艺流程,提高了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同时,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也由实习单位提供,学生在企业和学校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以此真正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3)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地方本科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是“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教师实践能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材料成型专业通过产教融合与企业、行业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首先,安排青年教师到相关的企业或行业进行工程实践学习,通过工程的实践,把本专业最新的动态和发展方向及工程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工程实际。
(4)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校企合作各环节如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都应配套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质量标准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材料成型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如《兼职教师聘用及考核制度》,该制度加强了兼职教师的队伍兼职,调动了兼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该制度保障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做到有章可依。通过建立企业深度合作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育人功能,突出材料成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
-
新工科背景下人的才培养模式
(1)加强产业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调研,以“智能制造”为依托,以“模具智造”为核心,充分调研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以及技术发展动向,打破传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壁垒,积极调整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结构体系,主动建成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材资源,实现学科融合和优化知识体系。
(2)以课程结构体系的需求打造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工程师兼职担任个别课程的授课教师,另一方面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服务或学习,增强实际工程能力,以满足课程的需要。另外,鼓励教师加强产学研究,推动教师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等。
(3)调研国外工程教育前沿,面向世界,以提高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优化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结构体系。
(4)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学生意见,加大学生选择空间,建立机制以方便学生跨专业跨校学习,强化学科互补;另外,增强师生互动,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
(5)积极利用校外资源,汇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优势资源,完善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建设特色产业学院和校企实践教学基地,为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 。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攻读研究生 。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进入钢铁企业、机械制造业、汽车及船舶制造业、金属及橡塑材料加工业等领域从事与焊接材料成型、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相关的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经营管理、贸易营销等方面的工作。与机械类专业有着类似的就业方向及成长路线 。